李西岐:【岐人岐事·2】傅志辉写真
【岐人岐事·2】
傅志辉写真
李西岐
傅志辉
金融大佬、诗人气质、经管能手、散文名家,严谨自律、精明能干、务实低调、睿智厚道,倘若把这些含义相去甚远的词语混搭在一起,便是傅志辉先生精彩人生之写真版真人秀了。
傅志辉出生于岐山箭括岭下那个名叫“坳里村”的地方,是一户地地道道的农民家庭中的最小儿子,天资聪慧。读书求学,搂柴割草,野地撒欢,几乎就是他年少时日复一日的功课,单调且快乐,乏味而惬意;从小喜爱文艺,悟性极高,自学成才。因为家境贫寒买不起乐器,他曾用简陋的材料自制过两把二胡和一把板胡。就是这样一位早慧的文艺青年,仰望星空,在炊烟渺渺空旷的乡村音乐中,成为借助手中操持的二胡琴曲倾诉的基调;静若处子,动若脱兔,上高中时曾在岐山县第四届青少年田径运动会上,夺得铁饼和标枪两项第一。
十年兴修水利,八处流淌汗水,青春的热血,激情奔涌的诗情,在宝鸡峡南干渠劳作中熠熠生辉:
“探照灯的光芒将夜空照亮,
飘飞的雪花和闪光的鉄镢相互辉映;
压坝的拖拉机的轰鸣彻夜不息啊,
我们赶走黑夜,又迎来新的霞光。”
外面的世界很精彩,外面的世界很无奈,精彩也罢,无奈亦可,自己竟然连体验的一丁点机会也没有了哇。在傅志辉眼里,自己走出农村的一切路子似乎都被堵死了,因为两个哥哥先后入伍,按照村里不成文的规定,傅志辉向往许久的军人梦由此破裂。但是,那个初次相遇的炮十五师接兵杨排长的话却刻在心田里,“事情都是在不断变化的。你是个人才,即使当不成兵,才华也一定不会埋没的”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拉二胡、扯板胡,吟诗歌,写故事,编导戏曲歌舞,浑身才情只能在乡村中抒发。万般无奈的现状是当兵不行,招工不成,推荐上大学没门,傅志辉曾经代替大队副书记的儿子答题写作文,而他自己却只能仰天长啸,困在农家院落哪里也去不了,甚至连到县水利兵团打工编小报写材料,也被大队以莫须有的理由挡住了。
万念俱灰的傅志辉仿佛看不到任何明亮的前程,理想的诗情无法吟唱,高贵的灵魂没处安放。宛如一只钻进玻璃瓶的蜜蜂,采撷的花蜜却无法存储。山穷水尽,无助、苦闷和彷徨,傅志辉不甘心命运的摆布,只能自己鼓励自己,排遣烦恼,继而从苦涩生活里一切可以依赖的事物中汲取奋发图强的力量。
在异常艰苦的水利工地上,一位聪慧的下乡女知青仰慕傅志辉的出众才华,眉眼里写满一汪深情,他们没有花前月下的甜言蜜语,只是在繁重的劳动间隙相互关心、相互倾慕着。当知青要招工回城的消息传来,女友还是义无反顾的离开了他。“人家女娃是城里人,渴望返回城里也是人之常情嘛”,天生善良的傅志辉只能自己给自己宽心罢了。诚然,这种门不当、户不对的朦胧情愫自然不会久长,乡下的生存环境太苦涩,所谓的爱情之花焉能结果?!寓意吉祥美丽的并蹄莲,毕竟不是箭括岭上的山丹花,耐得住山野的寂寞,只能未开而枯萎了。傅志辉从水库工地的山坡上采来鲜红的山丹花,然后把它小心翼翼的插在小瓶中,胸中喷薄而出的诗情与淡淡忧伤的失意相互交织着。他面朝周原,吟唱了《我与山丹丹》,借此来激励和鼓舞自已,并把类同少年歌德似的烦恼也一并倾诉在诗里:
“清晨,我起床仰望山丹丹,
它一朵凋零了,又绽开新的一瓣;
夜晚,我静神凝视山丹丹,
它叶儿发枯了,可花瓣还是那么鲜艳。
山丹丹花呀,
我在你面前内疚心跳,
我在你面前羞愧汗颜!
我要像你那样坚强无畏,
也要学你那样心胸广宽!”
如果说傅志辉十七岁吟诵的诗略显直白的话,这首诗显然已经成熟了许多。怀才就像怀孕,时间久了,终会暴露于世的。1974年2月,县文化馆徐岳老师打听到祝家庄公社有个年轻有为的文艺苗子,他亲自来到当地的“祝京”水库,找到了正在工地劳动的傅志辉,进行了一番亲切交谈,鼓励他努力写作,并约他写一篇革命故事。傅志辉很快就写了篇批判男尊女卑陈旧观念的《喂马记》,取材于农村真实的生活,故事构思巧妙,人物栩栩如生,经徐岳老师亲自修改定稿,参加了由文化馆组织的全县故事巡迴演讲,颇受群众欢迎。
每当看到自己的小儿子才华横溢,聪慧过人,淳朴善良的父亲却束手无措,他只能劝慰傅志辉:“娃呀,天下农民一层子哩,你就认命吧!”
“难道自己就这样安于现状,打一辈子牛后半截?”不甘认命、孝顺懂事的傅志辉握紧拳头,仿佛变成一只愤怒的雄狮,却只能在胸中长啸:“不!我决不认命!”
1977年冬,恢复高考的消息像春风拂面,抚慰人心。傅志辉被这意外的惊喜震慑了,从此没黑没明的复习功课。对于已经25岁的大龄青年,这可能是走出农村的唯一机会。为此,他夜以继日地补课复习,但终因几分之差而名落孙山。刚刚燃起的理想火苗,又被无情的一盆冷水浇灭了。怎么办?他在巨大的沮丧绝望之中,只得参加了公社招聘民办教师的考试,并以全公社第一名的成绩终被录用。饭碗虽然是饭碗,且泥饭碗总归不如铁饭碗结实啊。1978年夏,第二次高考如期举行,傅志辉再次走进考场,终于考上“陕西财经学院”,实现了自己走出乡村、迈向广阔世界的豪华梦想。面对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,已经快26岁的傅志辉心里明镜似的,学习、学习、再学习,刻苦、刻苦、再刻苦,并以优异的学习成绩毕业后被分配到陕西省农行宝鸡分行,成了信贷科一名信贷员。苦难的生活磨砺出顽强不屈的意志,也培育出他执着的奋斗精神。傅志辉踏实肯干,工作努力,且勤于思考,思路清晰,精明能干,工作点子多,很快就在同事中脱颖而出,并在1984年被提拔为科长,此后一年又提升为副行长,成为农行系统最年轻的副行长,1993年又被提升为行长。
随着八年的不停历练,锐意进取,傅志辉的事业心更强了,视野更开阔了。首先,随着银行的商业化改革和逐步打破业务分工界限,他及时提出农业银行要进城增设网点,开拓城市业务。由于部署早,动手快,捷足先登,农行便在很短的时间之内,做到了在宝鸡市区的主要商业路段和区域内网点全覆盖,使农行的城市业务份额大幅度地提升。其次,大力发展信用卡新业务,方便了群众消费,增加了银行的存款和收入,使得宝鸡市农行的这项业务走在了全省农行的前面。再次,鉴于长期以来官办银行的粗放管理,许多贷款业务底子不清,手续不全,其中潜伏着很大的风险,不太适应商业化经营的需要。
为此,傅志辉亲自安排部署,全辖统一行动,对全行所有信贷业务开展“查、落、补”活动,即进行贷款大检查,落实贷款债务,补办抵押担保手续。通过这一行之有效的举措,彻底化解了长期存在的信贷风险隐患。在1995年全国农业银行年中分行长会议上,傅志辉代表陕西介绍了经验,得到了总行领导和各省与会人员的一致肯定好评。
傅志辉在宝鸡分行工作的15年中,从信贷员做起,工作踏实肯干,兢兢业业,任劳任怨,业绩突出,尤其是他担任分行领导之后,各项业务指标走在宝鸡四大银行之首。1995年底,43岁的他被大家高票推荐,提升为农业银行陕西省分行副行长,后又提升为党组副书记。在这八年里,傅志辉既抓业务又抓党建,两手都很过硬。他分管存款业务,提出了“对于银行而言,存款是个纲,纲举目张”之简明扼要的观点,统一全行对组织资金重要性的认识,并大力增设基层网点,成效显著,促进了全行存款业务的大幅度增长,资金实力显著增强。他主管信贷业务,坚持稳健慎审的信贷政策,保证了贷款的安全运营。他抓企业文化建设、青年文明号服务建设、党员活动室建设等,因地制宜,成效显著,得到了农总行的肯定和表彰。
2003年底,傅志辉被任命为农业银行甘肃省分行党委书记、行长。面对西部最贫困的地区,如何经营好自身业务,又支持好地方经济的发展,是他最初考虑最多的问题。对内,他制定规划,提出了业务发展“赶超跨越战略”以及分年的奋斗目标;对外,针对甘肃农业比重大,贫困人口多,贫困程度深的特点,他提出了要履行国家银行的社会责任,努力做好服务三农的工作要求。面对各家银行都在收缩农村网点,退出农村业务的时候,农业银行义无反顾地砥励前行,受到了农民和地方政府的赞誉和欢迎。他们创新贷款方式,简化贷款手续,急农民之所急,想农民之所想,以极大的热情帮助农民脱贫致富。定西地区是最贫困的地区,自古有“苦瘠甲天下”之称,在农行的贷款支持下,因地制宜,发挥优势,大力发展马铃薯产业,使许多贫困农户因此而脱贫致富,有的在县城买了房子。这种“润物细无声”的可喜变化,引起了中央电视台《焦点访谈》和《新闻联播》栏目的关注,他们先后来到定西现场采访,并制作专题片大力报导农业银行服务三农的先进事迹,此节目播出之后,在社会上引起了热烈反响和广泛赞誉。这种央视媒体对一个金融单位工作的专题正面报道和肯定,不但在甘肃银行系统是首例,就是在农业银行系统以及全国金融系统也是“大姑娘坐轿——头一回”。时值银行股改之机,四大银行中其它三行已经上市,农业银行唯有做好服务三农工作,才能获得国家的认可和批准。为此,甘肃农行又被农总行选定为服务三农的试点行,总行一把手亲自挂点,重任在肩,一场更加深入的改革探索开始了。为了搞好试点工作,傅志辉顶风雪,冒酷暑,深入到基层网点和田间地头,不辞辛苦的开展调研,指导工作,制定服务方案,创新服务方式。农行成立流动服务队,深入农家院落为农民发放贷款,努力解决农村“贷款难”的问题,集思广益,多管齐下,终于探索出一条银行服务三农和商业化结合的有效途径和方法,收到了极好的效果,试点取得了圆满成功。为此,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在甘肃定西和兰州召开了隆重的服务三农现场会,总结推广他们的经验,受到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同志的表扬,为农业银行股改上市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。
从2003年到2010年间,傅志辉在甘肃农行任职整整7个多年头,他把人生中最美好的一段年华,全力奉献给了这片贫瘠的土地。一份耕耘,一份收获,在他的带领下,甘肃农行的各项业务都得到了跨越式发展,实现了各项存款翻两番、利润翻三番的骄人业绩,主要业务指标跃升当地四大银行的前列,从而交出了一份满意合格的优异答卷。
傅志辉出身于周原一个贫苦朴实的农民家庭,从小受到了正统的仁德操守方面的教育,经历了红色文化的良好影响和熏陶,参加工作之后又得到各级组织的培养教育,心中始终如一地坚守着勤勤恳恳做事、清清白白做人的原则和底线。家和万事兴。多年以来,他的家人和亲属也都大力支持他的工作,其兄长时常提醒他,“干公家的事,一定要把脚底下收拾干净!”他担任了几十年的银行领导,主管着信贷方面的业务,其手中的权力可谓不小,方方面面的各色人等都想接近他,以求与己方便。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,社会上不正之风盛行,有些企业老板为了贷款提上礼品登门拜访,却被他毫不客气地堵在了门外;有些目的不纯的人想以金钱贿赂他,都被他坚决予以拒绝了!他坚守职业操守,坚持按政策原则办事,坚决不搞权钱交易,滥用权力。为此,傅志辉身边的一些人常说他“胆子太小了!” 他听了暗自一笑,心里想:倘若不敬畏权力,胆大枉为,你就当不了领导,即便当了也不会长久!只有任职小心慬慎,如临深渊如履薄冰,才会对得住组织培养和大家的信任,对得住自己的职责和良心!值得一提的是,傅志辉廉洁自律,原则性强,也与他有个志同道合的好妻子有关联,她也在金融系统就职,即是传统意义上的贤妻良母,也是家里严格把关的“纪委书记”。理想很丰满,现实很骨感。傅志辉因此失去了不少新老朋友,也遭遇了不少人的误解。而他的夫人却不这样看,言辞犀利,掷地有声:“身正不怕影子斜。咱人在高位,国家给的工资待遇够高了,何必看上那些来路不正的碗碗碟碟子呢?!”老傅曾经对我笑言道,我老婆才是个真正的老共产党员啊!
光阴易逝,岁月匆匆。前几年,傅志辉因为年龄原因退居了二线,鉴于他对甘肃经济发展所做的突出贡献,随即被甘肃省委、省人民政府聘为参事。被称作工作狂的傅志辉,一刻也没有停下匆忙的脚步,依然以旺盛的精力砥砺前行,短短几年间执笔或参与写作了十余份调研报告,为甘肃省领导献计献策,积极发挥参谋和智襄作用,好评如潮。
值得点赞的是,傅志辉在日常繁忙的工作之余,依然忘不了心中萦绕许久的文学梦,他将自己的所思、所想倾诉在文字里。三十多年里,他在多种报刊发表了大量的散文作品,获得很高的赞誉,并因此加入了甘肃省作家协会。记得几年前去他办公室里,我和他聊天说不了几句话,就被敲门而进的各部门领导请示问题而一再地打断了,我心中不由得感叹再三,老傅真的是太忙了,哪里还有精力写文章啊?!
我不止一次地想过,若以傅志辉的个人简历而言,出身平常农家,身材消瘦健硕,为什么他能在几十年里做出如此优异的业绩,成为金融界区区可数的大腕?!若以其教育经历来说,并无名牌大学之背景,亦无著书立说大部头之造诣。但是,在他经历的多次商业银行业改革实践中,总能率先垂范,另辟蹊径,攻克难关,探索出一条条金融业适合国情发展的新路子?!若以其位高权重且论,说话轻声慢语,决策大刀阔斧,坚持以理服人,践行求同存异。若以其为人处事言说,可谓是胸襟宽广,海纳百川,他一以贯之地坚持对所有的同仁以诚相待,仁厚包容,与人为善,和谐共处,赢得了大家一致敬重。哦!这何尝不是一位在周文化熏陶下不忘初心方得始终,忍辱负重超越自我,敢为天下先且不断进取值得尊敬的新时代精神楷模!
最近,傅志辉先生约我闲聊时,他给我签赠了新出版的散文集《歇不住的脚步》,记事叙情,文笔清新,没有花前月下的故作呻吟;不激不厉,收放自如,不见习空见惯的辞藻堆砌;游览名胜,娓娓道来,却有曲径通幽之大美意境;针砭现实,咏歌春天,一幅幅青山绿水之美丽画卷仿佛就在眼前。拜读傅志辉从心田里流淌的隽秀文字,如在《陕西日报》发表的《冬日游园记》《西部慢城》等散文,我们依然能体味到青山绿水佳境的美不胜收与汉字意蕴的博大精深,以及一个儒雅杰出的周原儿子不平凡的人生轨迹。
原载《中国报告文学》2018年第三期
李西岐,岐山县雍川镇人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,甘肃省作家协会理事,甘肃马家窑文化研究会理事,甘肃省书法家协会会员,陕西省美术家协会会员,长安大学文学创作所特聘研究员,《读者》杂志社首批百名签约作家之一。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进行业余文学创作,迄今先后在《昆仑》《解放军文艺》《飞天》等报刊发表文学作品400多万字,出版有《金城关》《大周原》《三月飘雪》等七部著作。 长篇小说《金城关》荣获甘肃省黄河文学奖,被誉为兰州及甘肃文化的百科全书。
岐山作家微信公众平台
投稿邮箱 737450991@qq.com